在成都平原的西北沃野,郫都如一颗温润明珠,其光芒并非一朝一夕所铸。数千年来,一代代先贤如璀璨星辰划过历史的夜空,他们的智慧、品格与功业,早已融入这片土地的肌理,化为照亮城市前行的永恒星光,塑造了郫都独特而坚韧的精神风骨。
星辰闪耀:
历史长河中的郫都之光
历史的帷幕自古蜀拉开,望帝杜宇与丛帝鳖灵的身影便如双星辉映。杜宇“教民务农”,其足迹踏遍郫筒的阡陌,将农耕文明的种子深埋沃土;鳖灵“决玉垒山以除水害”,率众驯服肆虐的岷江,奠定天府之国的根基。他们逝后同眠于郫,望丛祠中古柏森森,香火缭绕。祠中每一块砖石,仿佛都在低语“重农兴水、泽被苍生”的古老信条。这份肇始于洪荒的务实与担当,成为郫都人血脉中最深沉的烙印——在田野的精耕细作里,在豆瓣酱的匠心酿造中,这份对土地深沉的爱与改造自然的勇气,从未褪色。
时光流转至汉代,郫都的星空迎来思想的深邃光芒。隐于成都市井卜肆的严君平,其胸怀却囊括宇宙星辰。他借卜筮劝人向善,更在《老子指归》中系统阐述《老子》学说,为后世“贵无”“重玄”等理论提供思想资源。这位市井中的大隐者,在喧嚣中开辟一方精神净土,为郫都文化注入了“淡泊明志、宁静致远”的哲学基因。至今,郫都人那份从容恬淡的生活态度,仍可见严君平思想的悠远回响。
而集大成者,当属扬雄(字子云)。这位百科全书式的巨匠,承严君平之学,攀文化之巅。作《太玄》以究天人之际,著《法言》以立道德之言,其《方言》更是中华语言学的不朽基石。扬雄一生“清静无为,少嗜欲”,以“守正不守旧、尊古不复古”的治学态度,铸就了郫都文化中求真、务实、坚韧、创新的核心品格。这份精神,成为郫都文脉中最强劲的搏动。
此外,郫都还孕育了西汉大司空何武、北宋著名诗人张俞、中国减笔人物画始祖石恪、一代高僧圆悟克勤禅师等众多历史文化名人,留下了诸如何武的刚正吏治精神、张俞反映民生现实的《蚕妇》诗篇、石恪开写意人物画先河的《二祖调心图》、圆悟克勤影响深远的禅学经典《碧岩录》等宝贵文化遗产,共同铸就了这座城市深厚的人文底蕴。
历代文人墨客也纷纷踏足郫都,留下了与这片土地历史风物紧密相连的诗文佳作。如杜甫的《杜鹃行》、李白的《咏严遵》、王安石的《扬子》、李商隐的《锦瑟》、范成大的《入崇宁界》等,无不体现了郫都深厚的文化底蕴与独特的历史魅力。
灯火相传:
历史基因在当代的鲜活脉动
当历史的星光与现代生活相遇,郫都人用创新的方式让文脉延续,使先贤精神成为可感、可触、可参与的日常。
望丛祠的红墙内,传统从未褪色。每年农历三月初三,散落在各地的诸多蜀人都要祭望丛、拜杜鹃。祭祀活动中,主祭祀、献官、陪祭官排班列队,迎神奏乐献舞,悠扬的古乐声中,舞者身着华美汉服,舞姿翩跹,仿佛将人们带回了那个遥远的古蜀时代。祭祀仪式结束后,参与者们还会纷纷前往丛帝、望帝陵前进行祭拜。这一从西汉时期兴起的民间习俗在现代的郫都区传承,不仅尽显大雅传统文化之精髓,还深度弘扬了望丛文化的历史内涵和精神实质。
而端午的望丛赛歌会更是热闹非凡,为纪念望丛二帝,每年农历五月十五前后,川西坝子的人们齐聚望丛祠,以热情的四川民歌祭祀先帝,祈求风调雨顺、五谷丰登。歌声里既有“杜鹃声声催播种”的古老记忆,也有“田埂修到云里头”的现代喜悦,2011年列入省级非遗后,这项活动已成为郫都人连接古今的文化纽带。
在友爱镇,扬雄文化的传承充满互动与活力。扬雄文化国风园内,“太玄馆”通过沉浸式剧目还原著书场景,游客可化身学子抄经;“草玄亭”结合节气举办“春分竖蛋”等活动,传递扬雄“顺应天时”的哲学思想。研学活动则让青少年与历史深度对话。依托扬子学堂与子云书院,由专家以《方言》《太玄》为例阐释其当代价值,孩子们亲手体验农事、诵读经典,并借助汉字破译、家训擂台、传统礼仪等互动体验,让青少年深度感知扬雄的哲学智慧和家风家训。
而“西蜀子雲·非遗工坊”不仅传承技艺,更着力培养本土传承人,让村民成为文化主角。工坊产品通过“西蜀子雲·电商直播基地”走向全国,“友爱有米”“子云豆腐干”“扬雄主题文创”等,实现了文化价值与经济效益的双赢。年度三大主题活动(春祭大典暨豆腐节、秋收文化节、汉服出行日)及各类赛事展会,让扬雄文化真正“活”在当下,火在民间。
更动人的是文化融入日常的细节:郫都的街头巷尾,“杜鹃路”“望丛中路”“子云村”等地名标注着历史坐标;川菜博物馆里,藏着扬雄《蜀都赋》中“调夫五味”的川味工艺;郫都中小学生课外读物《郫都历史人物廉洁故事》里,扬雄、严君平、何武等15位历史人物的廉洁故事将美德根植于幼小心灵;区图书馆里,关于古蜀的故事和智慧在书本里、在读书会里传承;“平乐山”里,藏着严君平生前名言“吾生亦乐,死亦乐”的知足豁达……这些细节印证着:郫都的文脉从不是博物馆里的陈列,而是流淌在城市血管里的鲜活血液。
从望帝教民耕种的田畴,到扬雄研学基地的课堂;从严君平隐世劝善,到望丛赛歌会的欢唱,郫都人用传承与创新,让先贤的星光穿越千年,依然照亮着这片土地的文明之路。
-END-
记者丨李林颖
本篇文章来源于【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