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8日,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施工现场,施工人员正不断将各类材料吊装至150米高空,实施大桥主塔的封顶工作。
据成都城投集团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项目负责人宋要武介绍,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全长455米,桥面最宽处达79米。同时,随着大桥主塔精准封顶,也为大桥后续施工以及贯通奠定基础。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主塔精准封顶
150米高空“绣花”
模板安装定位误差需控制在毫米内
28日下午2时许,简阳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施工现场,在大桥150米高空处,塔吊正不断将各类施工材料吊装至峰顶处。
“封顶施工是一个过程,并非一下就能完成,并且一旦开始就不能停止,因此即使天气已经很热了,现场仍按进度在施工。”据项目总工方梦杰介绍,由于大桥主塔采用空间花苞状造型,因此在施工中面临诸多难题。
首先,大桥主塔采用空间花苞状造型,多边形非对称截面,施工截面宽度从14.25米逐渐变化到6.4米,在150米高空实现毫米级精度对接,精度要求极高、难度极大。“不亚于‘空中绣花’。”方梦杰说,在150米高空完成边截面的空间曲率变化,模板安装定位误差需控制在毫米内。对此,项目团队综合运用了3D打印技术辅助设计、BIM模型施工技术等开展实验推演,并采用液压自爬模机配合定制模板方案,通过开展高频次多点同步测量、应用智能健康监测系统掌握线形实时动态,成功实现了主塔封顶处的高精度对位。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主塔精准封顶
但这其实并非如此简单,大桥主塔采用空间四边异型金字塔型塔柱,这一结构使得整个大桥主塔的4根立柱在建设中,需要不断根据设计变换形态,因此建设复杂困难。“就这样说吧,正常的立柱用纸模拟,展开可以形成一个平面,这个桥的立柱不行,展开还是一个立体结构。”方梦杰告诉记者,为确保项目的安全质量,进度整体受控,项目团队不断优化施工工艺,采用R+GH+R参数化三维正向设计技术,结合3D打印技术和BIM技术手段解决施工中的技术难度问题。
单根拉索最大承载力达1513吨
相当于吊起1000辆家用轿车
据了解,此次封顶的沱江大桥为空间异型独塔双索面非对称混合梁斜拉桥。全桥长1010米,其中主桥长455米、北引桥长525米、南引桥长30米,梁面最宽处达79米,159米高的主塔相当于50层楼的高度。
在施工中,面对“超宽桥面、超大索力拉索、复杂空间塔柱”等技术难题,由于国内无成熟案例可供借鉴,项目成立了超宽幅空间异型独塔混合梁斜拉桥建造关键技术研究课题组。联合专家团队深入技术“无人区”,攻克多项桥梁工程重大难点。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主塔精准封顶
“我们将3D打印拓扑优化技术应用于空间异型塔柱模型试验,通过实体打印模型验证了截面渐变方案,同时集成‘BIM+数字孪生’系统,通过布置在塔柱上的传感器,实现实时变形监测。”宋要武说,特别是在桥梁结构方面,为实现38对反向型斜拉索独塔的非对称力学平衡,其空间索面布置形成斜拉索体系,单根拉索最大承载力达1513吨,相当于同时吊起1000辆家用轿车。
“传统意义上的斜拉索,一般是最高处接最远处,但这座桥最高处接距离主塔最近的桥面,因此叫反向型斜拉索,也正因此,其对拉索、混凝土的要求都很高。”宋要武告诉记者,拉索承载力主要传导至主塔,因此必须保证主塔的强度。施工中用到的材料是超高性能RPC混凝土,具有高强度、高韧性和高耐久性等特点,其强度达到140Mpa,是普通桥梁混凝土强度的2.3倍,能够有效提升桥梁承载力和稳定性。
从整体造型看,沱江大桥主塔空间像一个花苞,从承台到桥面高度部分塔柱“四肢”呈向外打开状,桥面到合龙段高度部分塔柱“四肢”呈向内倾斜状,“四肢”合龙成“一肢”后塔柱呈宝剑状。
据宋要武介绍,沱江大桥通过提取芙蓉花柔美的外形轮廓,独创花苞状的桥塔外形;通过对太阳神鸟造型进行提炼,将桥梁的侧立面构筑成神鸟的外形,反向布置的斜拉索恰似神鸟展开的羽翼,构筑出一幅“金沙神鸟绕日行,锦城芙蓉傍水开”的金乌出蓉图。该桥建成后,将成为沱江上又一地标性建筑。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沱江大桥主塔精准封顶
成都东西城市轴线西起都江堰,东至简阳,是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的交通骨干路网工程,被誉为成都东西向的“天府大道”。项目建成后,将极大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推动成资同城化发展,成为构建城市区域联动发展格局的大动脉。
送你一个新闻盲盒
👇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闫宇恒
摄影记者 陶轲
成都发布编辑丨何梦里
点点♡,点点赞
本篇文章来源于【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