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无限,气象万千!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今日闭幕。运动激情与城市烟火共舞,赛场内外无数个精彩瞬间, 将美好永远留在成都的这个夏天,留在你我心间。在这场体育盛会上,武术首次成为世运会正式比赛项目。8月12日晚,6场夺金赛后,武术所有项目比赛结束。从本届世运会武术项目的奖牌分布来看,中国队斩获五枚金牌一枚银牌。
武术是以攻防技击为主要内容,以套路和搏斗对抗为运动形式,注重内外兼修的中国传统体育。说到武术,不能不提成都,不能不提四川。天府,从来都不止温润一面,豪爽、刚烈,也是这片土地的底色。从古代的“执干戚以舞”,到近代的“打金章”,再到蜚声武侠世界的峨眉派、青城派,尚武的基因早已深植于巴蜀文明的土壤中。
今天
让我们从成都世运会上
精彩的武术比赛说开
一起去解码
四川人、成都人的武术基因
源自上古
与军事密不可分
“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
如今的以武会友,曾经是一种生存之道。巴蜀武术的源流可追溯至新石器时代晚期,其发源离不开军事。三星堆遗址出土的青铜人像群中,跪坐人像手部特殊的握持姿势,经考古学家考证可能是某种武术桩功的早期形态。金沙遗址出土的青铜戈、矛等礼兵器,其形制与实战兵器完全一致,说明当时的军事训练已形成体系。
↑图据金沙遗址博物馆
战国时期,蜀地军事地位的重要性在《华阳国志》中可见一斑:“秦惠文王欲伐蜀,乃刻五石牛,置金其后……蜀王使五丁力士拖牛成道,致三枚于成都。”这段记载不仅反映了蜀道艰难,更折射出巴蜀武术在军事防御中的关键作用。五丁开山,力拔山兮气盖世,巴蜀地区也形成了独特的武文化圈。
《华阳国志》记载,巴人“劲勇”“锐气喜舞”,蜀人“尚滋味,好辛香”的饮食传统,实为高强度军事训练所需的能量补充方式。“巴师勇锐,歌舞以凌殷人,殷人倒戈”,《华阳国志》中的这段记载,生动再现了伐纣战争中巴蜀战士的骠勇。
兴于汉代
汉代画像砖记录尚武风俗
兵刃领先欧洲同类工艺千年
在成都彭州义和的汉墓内出土了一批汉代画像砖,其中一块上描绘的两人似在旷野比武,地面不平,头上飞鸟惊飞。两人都侧身相向,和现代搏击散打准备姿势一致,侧身相对,减少打击面,同时便于攻击对方。左侧一人两脚跨立,身体前倾,左拳伸出,右手握拳半举起;右侧一人双腿下蹲,左手向前推掌,右手半举起亮掌,做迎击状。画面形象地展现了二人拉开架势,聚精会神地对峙姿态,惟妙惟肖。两位武士侧身对峙的姿态,暗合现代散打“侧身迎敌”的基本原理,显示出汉代巴蜀武术已形成科学的攻防体系。
手搏,作为现代拳术的雏形,起源较早。汉代,手搏也有了很大发展,出现了拘击、旁击、疾击、卧轮、捽胡等手法,有了“弁”“抃”“卞”等别称,军队也将手搏作为考核军人的一种方法。
↑成都博物馆镇馆之宝、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经穴漆人》 图据新华社
《汉书·艺文志》收录的《手搏》六篇虽已散佚,但通过成都老官山汉墓出土的医简可知,当时已形成系统的运动医学理论。
汉代的四川还出现了大量的习武者。1955年在乐山柿子湾发现的崖墓画像中的“武士”,虎背熊腰,身体壮硕,右腿深跨,左脚贴地伸出,掌亮出,似武术中常见的仆步动作。在渠县王家坪的无铭阙也有石刻“演武”,一少年在做典型的武术仆步步型。
↑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 图据四川博物院
除了徒手搏击,巴蜀地区的武者也擅于使用兵器。成都百花潭出土的战国水陆攻战纹铜壶,其制作时间距今两千多年,满饰嵌错图案,是反映战国时期社会生活史、军事史极为珍贵的资料。壶身的纹饰被称为“人物画像纹”,第一层为采桑射猎图,第二层为宴乐习射图,第三层为水陆攻战图,第四层为狩猎图。
彭州出土的汉代铁剑,经金相分析显示其采用了“块炼渗碳钢”技术,领先欧洲同类工艺千年。剑身表面的“暗格纹”不仅是装饰,更是应力分布的视觉化呈现。
↑武侯祠博物馆
在成都武侯祠博物馆的“三国武术展”中,观众可以看到蜀汉“无当飞军”使用的青铜钩镶。这种攻防一体的兵器,其形制与现代武术中的“双节棍”有着异曲同工之妙。
分门立派
青城和峨眉各有绝活
“打金章”盛极一时
普通人对武术最直观的理解,可能来自武侠小说中的各种门派。在四川,就有峨眉武术和青城武术等流派闻名遐迩。
天府之国从古至今民间习武风甚浓,形成了闻名天下的“峨眉派武术”。峨眉武术起源于春秋战国时期的西南地区,2008年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少林、武当并称中国三大武术流派。
从今年4月底正式成团,频频登上社交媒体平台热搜榜,到如今全网粉丝数超200万,“峨眉派女子功夫团”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迅速获得广泛关注。该团由峨眉武术非遗传承人、95后“大师姐”凌云与8名00后“师妹”共同组成,她们“全员能打”,功夫了得,借助一条条舞美出彩、创意独特的短视频,将传统文化传向四方。
在成都世运会世运村内,青城绿林派武术省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李阳冉带领多个国家的世运代表团成员们练习传统武术。据《四川省志·青城山志》,青城武术,源远流长。青城武术源出道家、修炼家,重体道养生,长生久视,修为武德。故特重内功、气功及精神修炼。
↑青城山上云雾缭绕
青城武术的历史可追溯到上古时期,相传轩辕黄帝曾在青城山向宁封子学习轻功“龙跷飞腾”术,这被视为青城武术的萌芽。东汉年间,张陵于青城山创立道教正一宗派,留下了雌雄双剑——龙虎剑,以及武学秘技,构成了青城武术最初的蓝本。
唐宋时期,大量习武之人会聚于此,青城武术得已发展完善。至明清,青城武术达到巅峰状态。还形成了多个流派。清末至近代,青城武术界成立了“武士会”“国术馆”等组织,青城武术得到了系统的整理和发展。2021年,青城武术正式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并成为2021年中华体育文化优秀民间民俗项目。
↑青羊宫资料图片
除了专业人士,四川民间的尚武之风也尤为炽烈,其中,最值得说的就是“打金章”。清朝末年,青羊宫内就常有武术表演和打擂赛;1918年,成都青羊宫举行首次全省打擂,被称为“打金章”。自此以后,除特殊情况外,每年春季成都青羊宫“花会”时都举行一年一度的打擂赛。为啥叫打金章呢?原来,打擂台采取淘汰制,先要打进“资格”赛,然后有“资格”的选手们,打赢的一半夺得“蓝章”,接着再打,打进前十名的夺得“银章”,最后再打,打进前三名的夺得“金章”。
老成都的打金章,也成了历史长河里的一段经典。
在成都世运会的赛场上
不仅有中国选手的精彩表演
许多外国选手
都已将这项中华传统技艺
玩得出神入化
让人惊呼原来外国人的武术水平
已经到这个level了
足见武术这项运动跨越千年的魅力

策划/文案丨郑然 余小红
综合新华社、成都方志、方志四川
四川博物院、《非遗里的成都》
成都日报、成都市青羊区地方志办公室等
除署名外部分图据成都发布资料图片
点点♡,点点赞
本篇文章来源于【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