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动无限,气象万千”。
17日晚间,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闭幕,成都用这场体育盛宴迎来了奔赴,迎来了赞誉。
场馆获赞历届最棒!成都世运会结束了,留给世界满满的回忆。
▲成都世运会闭幕式现场
“在过去十多天里,成都高标准的场馆设施和完善周到的赛事组织服务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大赞成都世运会“无疑是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世运会。”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非常棒的场馆,各项服务和安排都进行得非常顺利。”国际体操联合会秘书长布尔潘尼·尼古拉斯这样称赞龙泉驿赛区东安湖体育公园。
成都独特的办赛理念,既有致力于打造首届“碳中和世运会”的低碳世运会目标,也有首创世运会竞赛场馆(场地)建设标准体系的探索,向世界呈现了一场独具国际标准、中国风格、巴蜀韵味的体育盛会。
1
“诞生”250项标准
成都世运会首创场地建设标准体系
成都世运会开幕前,多个国际组织现场复检勘验,一致确认场馆运行流线、功能布局、建设标准全面满足赛事要求。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盛赞“为世运会未来举办制定了新标准”。
本届世运会27处竞赛场馆(场地)中,18个为既有场馆改造,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未新建任何场馆。作为成都世运会竞赛场馆评估设计一体化服务单位,成都设计咨询集团用专业设计和创新思维,勾勒全部27座落实“简约、安全、精彩”办赛要求的竞赛场馆(场地)。
▲成都轮滑中心 成都世运会轮滑赛场
世运会具有“小众”运动项目较多的特征,这带来赛场建设“找不到参考标准”的难题。“国际体育组织也无法提供明确、详细、规范的场馆建设参数。”成都世运会竞赛场馆评估设计一体化服务单位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世运会专班负责人罗斌坦言。
在场馆建设无标准可依、无先例可循情况下,“评估-设计-运行一体化”模式为竞赛场馆建设改造及运行提供专业保障。这种全程可控,打破传统分段服务易脱节桎梏的模式,让世运会场馆建设改造精准落地,也让成都世运会的筹备工作收获各方盛赞。
▲东安湖体育公园 成都世运会拔河赛场
“最好的比赛场地。”国际拔河联合会高级副主席皮特·戴尔,在实地了解后,给予成都世运会拔河场地高度评价。
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副主席汤姆·迪伦,在赛前就称赞成都世运会:“场馆建设成效令人瞩目,世运会竞赛场馆必将让参赛运动员耳目一新”。
▲青龙湖湿地公园 成都世运会射箭赛场
“横向到边、纵向到底。”“评估-设计-运行一体化”模式,罗斌从技术集成的角度进一步概括,即统筹不同专业的10余个团队、320余名技术骨干服务场馆建设。据他介绍,根据国际单项体育组织相关竞赛规则、国内相关规范,成都世运会在筹备中创新编制了涵盖34个竞赛大项、250项场馆设计及建设标准,填补了世运项目场馆建设规范空白。
2
“世界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世运会”
在龙泉驿赛区,从大运体操馆变身为世运无人机赛场,东安湖体育公园的改造逻辑是“利旧+微调”——仅升级电气设施、增加临时帐篷,场馆主体毫发未动。
▲东安湖体育公园 成都世运会无人机赛场
“东安湖体育公园是一个美丽的场馆,我认为这是你在任何体育项目中能看到的最高品质场馆。”国际啦啦操联合会秘书长卡尔·奥尔森表示,“整个场馆的高科技感、美学设计,以及对运动员、教练员、官员的支持都堪称一流。”
▲四川省体育馆 成都世运会自由搏击赛场 摄影 周勇良
而简阳文体中心更上演跳水馆变皮艇球场的“戏法”,仅改造270平方米临时用房;省体育馆改造中,80%设施利旧,连板房都直接沿用2024世乒赛遗留资源;新都香城体育中心软式曲棍球场,利旧改造仅600余平方米。
▲新都兴城国际足球体育公园 成都世运会垒球赛场
成都充分挖掘既有设施“利旧”潜力,“一馆一策”深化设计方案——坚持室内场馆不大拆大建,室外场地少填少挖,通过精细化设计、精准性服务,准确找到了符合标准与简约办赛的平衡点。
▲兴隆湖 成都世运会湖滨赛场
在世运会璀璨的聚光灯下,一群来自成都设计咨询集团的工程师们成了成都世运会顺利举行的“隐形守护者”。
在安全保障方面,成都在赛前对27个场馆的34个既有建筑及所有临时设施展开全方位“体检”,包括主体结构安全评估、抗震鉴定、临时设施可靠性检查。“改造前弄清‘能不能改、怎么改’,才能确保从蓝图到移交全程可控。”成都设计咨询集团世运会工作专班安全主管石宇翔说。
从赛前全面“体检”到赛事期间的24小时应急值守,从毫米级的精度把控到全生命周期的运维保障,他们用科学严谨的态度诠释责任,以精益求精的匠心铸就“成都品质”。
▲技术人员正在查看观众席钢结构
正是这份严谨,让各场馆(场地)赛时安全可靠,赢得国际体育组织赞誉。“这无疑是,世界历史上最好的一届世运会。”闭幕式前,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称赞道。
3
致力于公园城市首届
“碳中和世运会”
在桂溪公园,青龙湖湿地公园,东安湖体育公园……一个个融进城市生态的临建赛场,服务于一场场精彩世运会比赛。
▲桂溪生态公园 成都世运会掷准飞盘混合双人决赛现场
“我很喜欢这个场地,有草地、有树木、有湖泊,满眼都是绿色。”奥地利掷准飞盘队队员拉斐拉·纳拉特如此评价桂溪生态公园,并表示“很享受在这里的比赛”。
成都世运会临湖而建的赛场,成为生态与竞技共舞的最佳注解,彰显出成都世运会贯穿始终的低碳基因——致力于实现首届“碳中和世运会”的目标。
▲兴隆湖 成都世运会沙滩手球、沙滩荷球赛场
27个竞赛场馆中,18个为既有场馆改造,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避免了新建场馆带来的大量碳排放。采用装配式建筑、可拆卸设施,优先使用绿色建材和节能设备,赛后拆除的临时建筑能快速复原生态。
▲天府公园 成都世运会速度攀岩赛场
赛事从自然中“生长”,赛后市民重返城市乐园。当竞技的激情退潮,亲水运动的生活日常仍在延续——锦城湖的桨板、鲁家滩的皮划艇、兴隆湖的帆船,让“推窗见绿,下楼亲水”成为市民最真切的获得感。
李旭东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丨雷浩然
摄影记者 王勤
部分图据成都设计咨询集团
成都发布编辑丨何梦里
点点♡,点点赞
本篇文章来源于【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