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街头小店的袅袅炊烟,到遍布25个国家和地区的近7000家门店;从手工炒制的一锅底料,到“黑灯工厂”的全自动化生产——20余年间,杨国福麻辣烫将一碗街头平民小吃,酿成了跨越国界的美食符号。
近日,记者走进四川杨国福食品有限公司,对话董事长杨国福,探寻这碗麻辣烫背后,关于标准化生产、数字化供应链,以及东方食养文化与全球饮食潮流对话的深层密码。
海外市场持续升温
东方风味成“流量密码”
近日,欧洲餐饮市场再添“中国味道”——杨国福麻辣烫欧洲旗舰店在伦敦中国城的门店试营业首日便创下佳绩,单日营业额突破12万元人民币,售出近700碗,刷新欧洲中餐单店开业纪录。不少外国食客在社交媒体留言:“第一次吃到这样的东方美食,又香又辣,很上头。”
这并非个例,在德国柏林,杨国福麻辣烫门店客单价达22欧元(约合170元人民币),是当地麦当劳的2.5倍;新加坡乌节路门店日均销量超500碗,成为年轻人聚餐热门地。
自2017年杨国福麻辣烫进军多伦多市场以来,杨国福的全球化步伐不断加快。为适应海外口味,研发团队针对性调整产品:多伦多店降低30%骨汤浓度,创新引入芝士汤底,将传统牛肉丸替换为安格斯牛肉,单碗定价12加元仍引发排队3小时的热潮,当年营收超500万元;伦敦新店则在保留“植物香料入汤”核心的同时,新增“轻麻轻辣”汤底,就餐区融合东方元素与英伦格调,搭配古筝、琵琶演奏,让食客在味觉之外感受文化魅力。
如今,杨国福麻辣烫海外门店已覆盖澳大利亚、韩国、美国、日本等25个国家和地区,海外门店年均增长40%。正如董事长杨国福所言:“我们不仅是卖麻辣烫,更是用美食做桥梁,让东方食养文化被更多人看见。”
“黑灯工厂”立标杆
智能供应链筑牢根基
海外市场的持续火爆,离不开背后强大的供应链支撑。2016年,杨国福斥资5亿元在成都建现代化工厂,首次实现底料生产标准化;2018年,位于郫都的“黑灯工厂”投产,更是将中式快餐的标准化推向新高度。
这座占地4.2万平方米的智能基地,堪称行业标杆:从辣椒、花椒等原料投放到成品包装,28道工序全程由德国进口设备与智能芯片操控,储料、粉碎、炒制、灭菌等环节无需人工干预,每天14吨产能仅需15人监控,人均效率是传统工厂的8倍。
杨国福曾介绍:
单通风系统就投入8000万元。工厂空气经烘干、过滤、消毒、压缩闭环处理,洁净度达30万级(等同制药车间标准);与食材接触的管道、设备均采用316L耐腐蚀不锈钢,每小时紫外线杀菌一次,从源头杜绝污染。实验室里的水解仪、气相色谱仪等设备,更将麻度、辣度、咸度量化为具体数值,确保全球门店“诸店同味”。
数字化升级同步发力。2018年,杨国福麻辣烫上线的“超级大脑”AI系统,可通过120余项数据预测次日订单量,准确率达92%;智能物流调度让食材损耗率从8%降至3%,支撑着国内外门店的采、验、储、订、配、销全流程。“数字化不是炫技,是让伦敦顾客和成都顾客吃到几乎一样的味道。”杨国福的话道出了核心。
多维度布局未来
剑指更大“美食版图”
全球化布局之外,杨国福正加速拓展多元赛道。子品牌矩阵持续扩容:2023年冷锅串串品牌“十二嘎”,在成都快速开出4家门店,形成差异化竞争格局。
新零售领域同样也勃勃生机。“零售食品是万亿市场,我们已准备多年。”杨国福透露,经过三年调整升级,家庭自煮系列产品市场表现良好,目前有80多个品类,每年新增上百个新品,未来将由郫都工厂牵头梳理C端和B端产品,计划年销售额突破3亿元。
谈及未来,杨国福指向厂区对面的空地::
一期工厂产能仅利用一半,二期工厂计划今年开工,投产后日产能将达30吨,可支撑2万家以上门店。还要把家庭自煮系列推向海外,让华人在超市就能买到“家乡味”。
从街头小店到全球连锁,从单一品类到多元布局,杨国福用标准化、智能化、全球化的三重进阶,证明了中国餐饮品牌的无限可能——当一碗麻辣烫能飘香世界,背后是对品质的坚守,更是对时代机遇的精准把握。“我想让大家知道,中国小吃不只是‘路边摊’,也能做成有标准、有文化的大生意。”杨国福的话里,藏着一个餐饮人的全球梦。
-END-
图文丨刘小莉
本篇文章来源于【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