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记者讲好故事|余如波:文化记者追“星”记

去年2月在澳门采访一位文化名家时,他有些不解地问我:你们四川日报,为什么一定要追到澳门采访我?其实不只是澳门,最近两年来,我和同事们就像“空中飞人”,频繁前往北京、杭州、济南、长沙、厦门、香港等地,粗略估算行程已有20万公里,相当于绕地球赤道5圈。

好记者讲好故事|余如波:文化记者追“星”记插图

一群川报记者,跑遍大半个中国,究竟要做什么?故事缘起于两年前。2023年6月2日,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在北京召开,在坚定文化自信,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等方面,释放出重要信号。于是,报社迅速启动“文化传承发展百人谈”大型人文融媒报道。

我有幸深度参与“百人谈”,目前已经在全国各地采访了20多位文化大家。在这里,我想和各位分享其中三位大家的故事。

好记者讲好故事|余如波:文化记者追“星”记插图1

第一位大家,是中国美术馆原馆长、著名雕塑家吴为山。

“百人谈”启动后,采访他的任务落到了我头上。不瞒各位,一开始,“吴为山”对我来说只是个名字,他做过什么,不太清楚。于是我查了一些资料,这一查不要紧,没想到他竟然离我这么近!在成都杜甫草堂,有他创作的一系列杜甫塑像;在我的母校四川大学,有他创作的老校长张澜的塑像;甚至,在我小孩的二年级语文课本上,也有他创作的雷锋塑像。

好记者讲好故事|余如波:文化记者追“星”记插图2

2023年冬天的一个早晨,在庄重典雅、充满艺术气息的中国美术馆,我见到了吴为山先生。他很谦虚,说自己是个“艺术工作者”,在上世纪90年代立了一个“工程”:为中华杰出历史人物“造像”。

我问,“工程”做了几十年,效果如何?答案让我大吃一惊:现在已经有600多件作品,它们不仅矗立在中国大地上,也矗立在全世界几十个国家。他创作的孔子,在希腊与苏格拉底对话;他创作的齐白石,在意大利与达·芬奇对话。

这就是“大家”。本以为很遥远,其实可能就在身边,他们在文化的园地里精耕细作,给你我带来丰富的精神食粮。

第二位大家,是著名艺术家、中央文史研究馆资深馆员韩美林。

今年4月,韩美林艺术展在成都市美术馆举行。如果您去过这个展览,就会惊叹于韩美林老师的“全能”——绘画、书法、陶艺、设计等无所不精;您还会发现,北京奥运会吉祥物“福娃”,还有中国国际航空公司著名的红色凤凰标志,这些脍炙人口的经典形象,都是他的作品。

好记者讲好故事|余如波:文化记者追“星”记插图3

很快,我来到北京,走进他的工作室。这张采访照,请大家注意背后的墙面,上面有几十上百幅最近创作的“天书”系列作品。我竖起大拇指,连连感叹“高产”,韩美林老师只是淡淡地说了四个字:全是废稿。

我一下就楞住了,他接着说,自己在清华大学讲课,一上午就能画250只猫头鹰,而且全都不重样。艺术创作没有秘诀,就是钻进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宝库,“厚积薄发”“厚积厚发”。听到这里,我的心中唯有深深的敬佩。

这就是“大家”。看起来天赋异禀,实际上矢志不渝,他们年复一年地打磨作品和思想,把中华文化讲得更透、传得更远。

还有一位大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文哲学部主任朝戈金。

“百人谈”的一大妙处,就是围绕“文化传承发展”这个主题,接触不同领域的大家,理解中华文化的“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朝戈金老师长期从事民族民间文学尤其是史诗研究,在边疆地区,骑着马、驮着行囊,上山下河寻访那些史诗歌手,是他的工作常态,偶尔还有生命危险。

好记者讲好故事|余如波:文化记者追“星”记插图4

这是一条有些寂寞的学术道路。我问“值得吗?”这位饱经风霜的蒙古族汉子没有直接回答,他说,“屈原很伟大,刘三姐也很伟大”,中华文化是一支“交响乐”,不同的文化因素共同演奏出一个伟大的乐章。

朝戈金老师这番话,一下子击中了我。从2023年9月到现在,我们采访的92位文化大家,不正是这支“交响乐”的不同“乐器”吗?我们的报道,不就像捡拾一颗颗音符,谱成一曲中华文化的动人乐章吗?

让人欣慰的是,这首乐章也得到了万千受众的欢迎。我昨天看了一下数据,“百人谈”融媒专题总传播量,已经超过5.2亿次。

“百人谈”采访实录已经分批出版,我有幸参与撰写序言。我写道:“这些思想的波涛澎湃奔涌,不仅展示‘以文化人’的精神境界,更能奏响砥砺前行的铿锵足音,将激励更多人投身文化传承发展事业中。”

这,或许也是新时代文化记者的责任担当。

经过激烈角逐,四川日报全媒体余如波获得一等奖。

本篇文章来源于【四川观察】

成都全城再生资源回收,详情咨询电话:18782191329。欢迎垂询。https://www.prnss.cn/2142.html
上一篇
下一篇

为您推荐

联系我们

联系我们

18782191329

电话咨询获取优惠

关注微信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微信扫一扫关注我们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