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盛夏,成都大运会留下了恒久的记忆,也为成都增添了活力四射的一笔。
2年后,再逢骄阳似火时,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于2025年8月7日在成都开幕。这场大型赛事,将再次为成都定格国际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
▲这是开幕式现场燃放的焰火。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新的夏日书写新的故事,新的赛事也将缔造新的传奇。
掀开大运记忆,那份触动荡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却不只因为场上的精彩。从风貌到场馆,从体育产业到消费,从文化到交往……这些变化早已由表及里,融于城市肌理。
成都世运会的故事其实也早已展开,就如同大运故事的走向,场上有场上的高光,场外也有场外的精彩。
延续了成都大运会“简约、安全、精彩”办赛理念的成都世运会,将“绿色、节俭”贯彻到底,靠科学与细致、专业与巧思来营造精彩,但后续收益却不可估量。其中道理并不复杂,回应的是“办赛为谁而办”,彰显的则是“以人为本”的不变初心。
毕竟,这是成都一以贯之的理念——“办赛”要办好,不光为了比赛,更为了“营城”“兴业”“惠民”。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城市被赛事悄然改写。赛事,如何参与塑造成都?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2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2]()
▲这是开幕式上拍摄的“天府之檐”数字屋顶。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3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3]()
以赛“惠民”
塑造动感成都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4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4]()
成都大运会为成都本就多彩的城市气质增添了更具特色的一笔:更通畅的交通、更美观的街景、焕然一新的院落、家门口的绿道与公园……
49座或新建、或改造的大运场馆,会后悉数对外开放,成为了托举成都全民体育热潮的最重要载体。
今年,在成都世运会开启之际,曾承办过大运项目的许多场馆摇身一变,再次迎来高能级赛事。甚至于一些湖泊绿地也被改成了赛场,那里本就是成都人最熟悉不过的锻炼之处——
成都世运会没有新建场馆,而是统筹利用现有设施配置了27处竞赛场馆(场地),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改造提升、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
借鉴大运遗产处理经验,成都世运会7处临建场馆在赛后也将保留下来进行惠民利用,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5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5]()
▲在绿道上感受成都的浪漫与活力 陶轲 摄
从大运到世运,从赛事现场到城市“金角银边”,赛场的热情逐渐延伸成为城市持续高涨的全民运动热情。
比如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全时段免费,日日爆满;三伏天的猛追湾游泳场,游泳的市民每天都是上千人;成都大运会主场馆所在的东安湖体育公园,不仅成为成都人游玩打卡的热门休闲去处,更成为了大型演唱会的扎堆举办地;而凤凰山体育公园更是一票难求,“金牌球市”回归,球迷趋之若鹜。
当前,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除了专业场馆之外,更累计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打造社区运动角407个,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830个……去年,成都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健身市民达到550余万人次。“家门口”的运动空间每天都在演绎精彩生活。
成都世运会的开幕式舞台上设计了一幕骑行的演绎。导演组说,这是在成都的城市生活中捕捉到的创意。那一幕还原的,正是成都人日常在天府绿道上骑行的惬意生活。
如今,各类赛事接连落地成都,赛事彻底激活了体育热潮,嵌入城市生活,最终人们将收获一座更动感的城市,恣意运动,精彩生活。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6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6]()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7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7]()
以赛“兴业”
塑造活力成都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8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8]()
真金白银,是“赛事”为城市带来的不可忽视的“硬收益”。
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市零售业销售收入增长21.6%,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42.3%。
去年12月举行的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赛事期间共售出门票10.17万张,实现门票净收入4500万元;成都全市多家酒店生意火爆,入住率增长22.1%,营业额增长约16.8%。
如今,成都进入世运时间。成都世运会虽刚刚启幕,但“世运经济”已活力涌动。6月30日,成都世运会比赛门票正式全面开售。为了让小票根撬动起大市场,成都在优化文旅服务方面下了大功夫——
与微信、支付宝、银联国际等合作,推动了21个境外电子钱包在成都的移动支付应用;在天府国际机场、宽窄巷子等旅客聚集区域,AI智能翻译屏提供了14种语言的实时翻译、问询和金融咨询等服务;离境退税方面,成都全市离境退税商店已增至429户,“即买即退”商店103家;连重点餐饮企业也实现了双语菜单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便捷丝滑的餐饮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世运经济”已经覆盖了数百家餐厅、酒店和景区,全城的旅游消费市场都被撬动起来了。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9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9]()
▲纪念品销售区
活力虽盛,但赛事溢出的经济效益,更为庞大的那一部分并不发生在赛事期间。产业落地、建圈强链、市场激活,基于体育而成长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雨林。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效显著,体育产业迎来爆炸式增长。
仅今年上半年,成都已举办重大赛事38项,预计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同比增长约9%;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40亿元、同比增长约8%。将时间拉长至全年,成都2025年将举办国际、国内赛事89项,成都市体育产业的目标是,力争今年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
向着目标,成都正稳稳地迈步前进着。
今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提出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业兴、百业旺”的文商旅体,贯穿三次产业、链接供需两端,成为拉动内需、催化业态、活跃市场、提质民生的重要动力。
就拿“体育赛事+旅游消费”来说,今年3月,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在成都都江堰市火热开跑,35000名跑者齐聚“三遗之城”,“文旅+赛事”的引擎激活了消费热力,一场马拉松为当地带来约4.6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体育就是有这般魔力,它不断塑造出一种硬朗、刚毅的“肌肉感”,不仅是身体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内在的拼搏精神,让城市活力四射,产业兴旺蓬勃。
▲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现场 摄影 刘杰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1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1]()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2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2]()
以赛“营城”
塑造开放成都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3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3]()
赛事是一种“世界语言”,人们为了体育而跨越山海相聚,为了突破极限而相互庆祝欢呼。
赛事也是一座桥梁,桥梁架起后,两端的故事都被改写了。
今年3月,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在成都参加了2025年世界运动会巡回赛(成都站)闭幕仪式,他激动地评价:“成都生活质量很高,成都市民也非常幸福。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在世界运动会比赛之余,融入成都人的生活当中。也希望成都市民在观赛之余,能与运动员交流,学习新的运动。”
正如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所说,赛事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
如今,赛事掀起的来蓉热潮一波接一波。随着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过境免签政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加持,选择来到成都的外国游客成倍增长。
今年上半年,成都航空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超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出入境人员、航班量居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位。其中,外国人79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8.5%。
累计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的成都,为外国游客提供了“花式”购物新体验。成都春熙路、宽窄巷子等成为消费额排中国前列的“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4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4]()
“中国游”的火爆也让旅行社“忙不过来”。泰语导游林翔也深有感触:“今年泰国游客来蓉的火爆程度堪称我从业20多年之最,有些旅行社甚至从外地‘借’导游前来支援。”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密切,成都也迎来了更加密集的国际航线、不断扩容的国际“朋友圈”。
作为中国中西部首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已开通86条国际及地区直飞航线,架起一条条联通世界的“空中蜀道”。
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全域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244个,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2万列……
今年4月,“成都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举行,目标清晰明确,要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对外交往中心。
紧接着,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相继举办,为成都广拓开放之路。而成都世运会的举办,更加传递了蓉“链”全球的决心与态度。
奔赴,往往是双向的。
今年,除了成都世运会之外,2025世界台克球巡回赛(成都站)、2025阿布扎比职业柔术巡回赛、世界滑板轮滑联合会城市世界杯等多项赛事也首次落地成都举办,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搭建起了更宽阔的舞台。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5 图片]()
越是拥抱体育,越是能拓宽开放之路。越是拥抱世界,来蓉的国际赛事就越多。每一场赛事,都带着机遇,每一次奔赴,都助高水平开放的成都攀上新的高度。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一场场赛事让成都成就了梦想。成都,也因此蜕变为更好的成都。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6 成都,用赛事打开万千气象插图16]()
2023年盛夏,成都大运会留下了恒久的记忆,也为成都增添了活力四射的一笔。
2年后,再逢骄阳似火时,非奥项目最高水平的国际综合性运动会——成都2025年第12届世界运动会于2025年8月7日在成都开幕。这场大型赛事,将再次为成都定格国际舞台上的高光时刻,展现中国式现代化的万千气象。
▲这是开幕式现场燃放的焰火。新华社记者 孙非 摄
新的夏日书写新的故事,新的赛事也将缔造新的传奇。
掀开大运记忆,那份触动荡起的涟漪至今未平,却不只因为场上的精彩。从风貌到场馆,从体育产业到消费,从文化到交往……这些变化早已由表及里,融于城市肌理。
成都世运会的故事其实也早已展开,就如同大运故事的走向,场上有场上的高光,场外也有场外的精彩。
延续了成都大运会“简约、安全、精彩”办赛理念的成都世运会,将“绿色、节俭”贯彻到底,靠科学与细致、专业与巧思来营造精彩,但后续收益却不可估量。其中道理并不复杂,回应的是“办赛为谁而办”,彰显的则是“以人为本”的不变初心。
毕竟,这是成都一以贯之的理念——“办赛”要办好,不光为了比赛,更为了“营城”“兴业”“惠民”。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城市被赛事悄然改写。赛事,如何参与塑造成都?
▲这是开幕式上拍摄的“天府之檐”数字屋顶。 新华社记者 孙凡越 摄
以赛“惠民”
塑造动感成都
成都大运会为成都本就多彩的城市气质增添了更具特色的一笔:更通畅的交通、更美观的街景、焕然一新的院落、家门口的绿道与公园……
49座或新建、或改造的大运场馆,会后悉数对外开放,成为了托举成都全民体育热潮的最重要载体。
今年,在成都世运会开启之际,曾承办过大运项目的许多场馆摇身一变,再次迎来高能级赛事。甚至于一些湖泊绿地也被改成了赛场,那里本就是成都人最熟悉不过的锻炼之处——
成都世运会没有新建场馆,而是统筹利用现有设施配置了27处竞赛场馆(场地),其中18个为既有场馆局部改造提升、9个依托湖泊公园临时搭建。
借鉴大运遗产处理经验,成都世运会7处临建场馆在赛后也将保留下来进行惠民利用,助力打造“体育+”城市级消费业态和场景。
▲在绿道上感受成都的浪漫与活力 陶轲 摄
从大运到世运,从赛事现场到城市“金角银边”,赛场的热情逐渐延伸成为城市持续高涨的全民运动热情。
比如成都高新体育中心羽毛球馆,全时段免费,日日爆满;三伏天的猛追湾游泳场,游泳的市民每天都是上千人;成都大运会主场馆所在的东安湖体育公园,不仅成为成都人游玩打卡的热门休闲去处,更成为了大型演唱会的扎堆举办地;而凤凰山体育公园更是一票难求,“金牌球市”回归,球迷趋之若鹜。
当前,成都人均体育场地面积达3平方米,除了专业场馆之外,更累计新建改造体育公园77个,打造社区运动角407个,新增天府绿道健身新空间830个……去年,成都全市公共体育场馆免费(低收费)开放服务健身市民达到550余万人次。“家门口”的运动空间每天都在演绎精彩生活。
成都世运会的开幕式舞台上设计了一幕骑行的演绎。导演组说,这是在成都的城市生活中捕捉到的创意。那一幕还原的,正是成都人日常在天府绿道上骑行的惬意生活。
如今,各类赛事接连落地成都,赛事彻底激活了体育热潮,嵌入城市生活,最终人们将收获一座更动感的城市,恣意运动,精彩生活。
以赛“兴业”
塑造活力成都
真金白银,是“赛事”为城市带来的不可忽视的“硬收益”。
数据显示,成都大运会期间,成都市零售业销售收入增长21.6%,住宿业、餐饮业销售收入分别增长57%、42.3%。
去年12月举行的成都国际乒联混合团体世界杯,赛事期间共售出门票10.17万张,实现门票净收入4500万元;成都全市多家酒店生意火爆,入住率增长22.1%,营业额增长约16.8%。
如今,成都进入世运时间。成都世运会虽刚刚启幕,但“世运经济”已活力涌动。6月30日,成都世运会比赛门票正式全面开售。为了让小票根撬动起大市场,成都在优化文旅服务方面下了大功夫——
与微信、支付宝、银联国际等合作,推动了21个境外电子钱包在成都的移动支付应用;在天府国际机场、宽窄巷子等旅客聚集区域,AI智能翻译屏提供了14种语言的实时翻译、问询和金融咨询等服务;离境退税方面,成都全市离境退税商店已增至429户,“即买即退”商店103家;连重点餐饮企业也实现了双语菜单全覆盖,为游客提供便捷丝滑的餐饮服务。
通过这些举措,“世运经济”已经覆盖了数百家餐厅、酒店和景区,全城的旅游消费市场都被撬动起来了。
▲纪念品销售区
活力虽盛,但赛事溢出的经济效益,更为庞大的那一部分并不发生在赛事期间。产业落地、建圈强链、市场激活,基于体育而成长的产业生态逐渐形成雨林。成都世界赛事名城建设成效显著,体育产业迎来爆炸式增长。
仅今年上半年,成都已举办重大赛事38项,预计体育消费总规模达410亿元,同比增长约9%;体育产业总规模达740亿元、同比增长约8%。将时间拉长至全年,成都2025年将举办国际、国内赛事89项,成都市体育产业的目标是,力争今年总规模突破1500亿元。
向着目标,成都正稳稳地迈步前进着。
今年7月,中共成都市委第十四届七次全会召开,提出推动文商旅体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世界文化旅游名城和国际消费中心城市。“一业兴、百业旺”的文商旅体,贯穿三次产业、链接供需两端,成为拉动内需、催化业态、活跃市场、提质民生的重要动力。
就拿“体育赛事+旅游消费”来说,今年3月,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在成都都江堰市火热开跑,35000名跑者齐聚“三遗之城”,“文旅+赛事”的引擎激活了消费热力,一场马拉松为当地带来约4.6亿元的旅游综合收入。
体育就是有这般魔力,它不断塑造出一种硬朗、刚毅的“肌肉感”,不仅是身体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内在的拼搏精神,让城市活力四射,产业兴旺蓬勃。
▲2025成都世遗马拉松现场 摄影 刘杰
以赛“营城”
塑造开放成都
赛事是一种“世界语言”,人们为了体育而跨越山海相聚,为了突破极限而相互庆祝欢呼。
赛事也是一座桥梁,桥梁架起后,两端的故事都被改写了。
今年3月,国际世界运动会协会主席何塞·佩鲁雷纳在成都参加了2025年世界运动会巡回赛(成都站)闭幕仪式,他激动地评价:“成都生活质量很高,成都市民也非常幸福。希望运动员们能够在世界运动会比赛之余,融入成都人的生活当中。也希望成都市民在观赛之余,能与运动员交流,学习新的运动。”
正如国际大体联代理主席雷诺·艾德所说,赛事让世界看到真实的中国。
如今,赛事掀起的来蓉热潮一波接一波。随着免签“朋友圈”不断扩容,过境免签政策、离境退税即买即退等政策加持,选择来到成都的外国游客成倍增长。
今年上半年,成都航空口岸的出入境人员超300万人次,同比增长11.2%,出入境人员、航班量居中国中西部地区首位。其中,外国人79万余人次,较去年同期增长58.5%。
累计落户海内外首店超4000家的成都,为外国游客提供了“花式”购物新体验。成都春熙路、宽窄巷子等成为消费额排中国前列的“入境消费友好型商圈”。
“中国游”的火爆也让旅行社“忙不过来”。泰语导游林翔也深有感触:“今年泰国游客来蓉的火爆程度堪称我从业20多年之最,有些旅行社甚至从外地‘借’导游前来支援。”
随着国际交流的频繁密切,成都也迎来了更加密集的国际航线、不断扩容的国际“朋友圈”。
作为中国中西部首个拥有双国际机场的城市,成都已开通86条国际及地区直飞航线,架起一条条联通世界的“空中蜀道”。
315家世界500强企业落户成都,全域友城和友好合作关系城市增至244个,成都国际班列累计开行超过3.2万列……
今年4月,“成都全市对外开放发展大会”举行,目标清晰明确,要加快打造更具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对外交往中心。
紧接着,2025成都国际友城合作与发展大会、第二十届中国西部国际博览会、第二届“一带一路”科技交流大会、2025“投资成都”全球招商大会相继举办,为成都广拓开放之路。而成都世运会的举办,更加传递了蓉“链”全球的决心与态度。
奔赴,往往是双向的。
今年,除了成都世运会之外,2025世界台克球巡回赛(成都站)、2025阿布扎比职业柔术巡回赛、世界滑板轮滑联合会城市世界杯等多项赛事也首次落地成都举办,为中国与世界各国交流交往搭建起了更宽阔的舞台。
越是拥抱体育,越是能拓宽开放之路。越是拥抱世界,来蓉的国际赛事就越多。每一场赛事,都带着机遇,每一次奔赴,都助高水平开放的成都攀上新的高度。
从大运会到世运会,一场场赛事让成都成就了梦想。成都,也因此蜕变为更好的成都。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王垚
成都发布编辑丨黎孟
点点♡,点点赞
本篇文章来源于【成都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