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踏入成都创世汉沙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汉沙科技”)的办公区,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大小不一的屏幕组成的“科技矩阵”——有的屏幕里,虚拟影像仿佛突破边界“跃”入现实;有的则构建出沉浸式空间,让人瞬间“穿越”到陌生场景……这些视觉震撼的背后,是这家扎根郫都的科技企业在数字展示领域的深耕细作。
自2016年落地郫都区以来,汉沙科技凭借裸眼3D、数字孪生等核心技术,已成长为西南地区互动多媒体领域的标杆,更以“科幻+”跨界实践,为郫都高质量发展注入数字动能。
从数字孪生到裸眼3D
技术突破领跑行业
“您看这块屏,不用戴眼镜也能看清层次感,这就是我们的裸眼3D光场屏。”在汉沙科技的展示区,企业副总经理刘明镜指着一块光场屏介绍。
屏幕上,虚拟的川剧变脸模型层次分明,仿佛伸手就能触摸,这种“裸眼3D”效果正是企业最新研发的突破。“传统3D技术要么依赖眼镜,要么只能单人观看,我们的复合光栅技术解决了这些痛点,现在多人同时观看也能获得清晰的立体体验。”
移步展厅另一侧,一个立方体空间引人驻足。记者亲身体验时,360度环绕的浩瀚星空瞬间将人包围,脚下“透明”的宇宙深渊逼真得让人下意识扶住护栏。
“这是我们自主研发的CAVE沉浸式空间系统,”刘明镜介绍道,“通过89平方米的五面大屏协同运作,实现了无需任何设备的裸眼3D沉浸体验,这种‘欺骗大脑’的技术已在国内多家博物馆和科技馆落地应用。”他直言,从硬件搭建到软件开发,整套系统均由企业技术团队自主完成。
环顾四周,各类屏幕承载着不同的技术成果。作为国内较早涉足数字展示领域的企业,汉沙科技的技术布局早有伏笔。“我们十多年前就盯上了数字孪生技术。”董事长艾斌介绍,如今企业已能依托多源数据采集能力,精准复刻城市建筑细节,实时模拟人流、交通等动态数据,为智慧政务、文旅等领域提供高精度数字模型。
截至目前,汉沙科技手握100余项国家专利和软件著作权,在数智城市、全息展示、体感互动等领域的技术实力领跑行业。
技术融合拓边界
从文旅场景到产学研协同
从桌面小屏到墙面巨幕,从静态展示到动态交互,汉沙科技用技术证明:“科幻”从不是遥不可及的概念,而是能被触摸、被体验的现实。
在重庆磁器口,汉沙科技将数字技术与文化深度融合,让游客真切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通过AR技术复原川江磁港盛景,用360度全息投影演绎渝都江湖故事,配合地面感应互动和NPC实景演绎,打造出虚实交织的沉浸式体验。该项目不仅成为文旅融合的标杆,更延伸出系列研学课程,让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互动中读懂磁器文化。
这种“科幻+文旅+教育”的融合,恰好踩中了成都文商旅体深度融合的发展节拍。成都市委十四届七次全会聚焦文商旅体融合,拓展“文旅+百业”新空间,而汉沙科技的实践正是这一方向的生动注脚——用数字技术打破产业边界,让文化消费从“被动观看”转向“主动参与”。在彭州、绵阳、乐山等地的合作项目中,数字技术正持续激活地域文化活力。
这样的跨界融合实践,离不开郫都独特的产业生态支撑。“郫都不仅有成都科幻馆的硬件支撑,而且高校资源丰富,技术转化效率特别高。”艾斌说,依托这样的产业土壤,企业已与四川师范大学、西华大学等高校建立产学研合作,持续深化创新策源能力,让“科幻+”的融合半径不断扩大。
政企联动育沃土
从千万元到亿元级跨越
回溯2016年,汉沙科技还只是郫都区孵化器的一个创业团队,年营收刚过千万元。如今,企业已在1000余平方米的现代化办公区快速扩张,年营收跃升至亿元规模。这条陡峭的增长曲线,与郫都的“滋养”密不可分。
“选择郫都,是我们最正确的决定。”艾斌细数这些年的发展历程,语气中充满感慨。初创时期,园区提供的三年租金减免政策让企业轻装上阵;配套的人才公寓解决了核心技术骨干的住房问题;贴心的子女托管服务让平均年龄30岁的年轻团队能够心无旁骛投入研发;楼下设立的企业服务中心更是让各类行政事务“一趟搞定”。
沃土之上,汉沙科技的“数字蓝图”已然清晰。企业计划锚定三大方向:深化数字展示技术应用、开发地域特色IP文旅产品、拓展低空经济主题展馆。同时,还将为郫都园区企业提供定制化数字化解决方案,助力打造“智能制造示范场景”。
这些技术应用落地的背后,是郫都区全方位的政策支持。目前,企业正与郫都洽谈“郫都记忆馆”项目,计划运用数字孪生技术再现城市发展史。“希望郫都开放更多应用场景,让我们的技术在智慧文旅、教育领域充分展示;也期待政府搭建更多合作平台,加速产业链协同。”艾斌的期待里,藏着一家科技企业与一座城市共生共荣的决心——在郫都这片科幻沃土上,更多“不可能”正被变成“看得见”的现实。
-END-
图文丨邓虹
本篇文章来源于【天府郫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