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记者的9年里,我写过很多石油人的故事。而今天这个故事的主人公是一个人,也是一群人。
这位老石油人名叫廖宣洲,今年已经快90岁高龄,他住在位于四川省威远县新场镇的曹家山,听名字大家可能觉得很陌生,但这里还有另一个名字:红村。
1965年,寂静的曹家山突然热闹起来。数万名来自全国石油系统的精兵强将齐聚于此,打响了四川石油会战的第一枪。曹家山成为会战指挥部所在地,也被赋予了一个响亮的名字——红村。一句口号从此在山谷间回荡:“一切为了70亿,一切为了找油田!”
当年28岁的廖宣洲作为通信兵跟着大伙一起来到红村。采访中,我问廖老您为什么要来?他说:“因为是为国家做贡献,我也想参与。”因为这一句话,廖宣洲的人生从此被石油改变。
那时的红村还是一片荒山野岭。为了早日建成会战指挥部,石油工人们排成长龙,一个接一个地徒手传递石块,用最原始的方式,建起一排排干打垒。新发的白手套不到半天就成了红手套——那是工人们手掌被磨破后的鲜血留下的印记。廖老至今记得,一位工人手掌的皮肉整个被磨穿,为了防止感染,必须马上用酒精消毒。当烈酒划过血肉模糊的掌心时,那位工人疼得浑身发抖,豆大的汗珠混着眼泪砸在泥地上,发出啪嗒啪嗒的声音。消毒完毕,缠上绷带,工人径直回到队伍中,劳动的号子继续响起。这样的日子不是一天两天,而是好几个月。可即便这样,也没有任何一个人说过半句退缩的话。
最终,廖宣洲和工友们磨平了377级石阶的棱角,用片石和泥土修建起1000多栋房屋,建成了新中国第一个大型整装气田威远气田,祖国的能源版图从此多了一颗璀璨的明珠。廖宣洲的心里也燃起一束火花,使他扎根红村,再没有离开过。
看着眼前这位精神矍铄的老人,我不禁感慨:那时是怎样一幅战天斗地的场景,而支撑他们的又是何其滚烫的精神信念。
回望川油人60多年寻油找气之路,“苦干实干”“三老四严”的石油精神始终薪火相传。从建成第一个百亿方气区,到天然气年产量超过200亿方、突破300亿方、跨越400亿方,西南油气田用不断递减的时间轴,演绎出“西南加速度”的奇迹,扛起了能源保供顶梁柱的担当。而今年,西南油气田天然气产量有望突破500亿方,这相当于用2年时间再造一个百亿气田。难度何其之大!
针对这一主题,我采写了一篇深度报道。采访中,我真切看到了上产500亿的艰难、艰辛和艰苦——在地下千米破解能源密码、锁定甜点靶区,那是突破认知边界的艰难;与地层压力博弈、为稳产上产蓄力,那是对抗自然规律的艰辛;不惧酷暑严寒、坚守保供一线,那是考验意志的艰苦。
而令我动容的是,虽然上产很难,但每个人的眼神都坚定如初。在与四川油气田老专家冉隆辉的往来中,我看到他年过八旬还伏案钻研,桌上堆满了泛黄的地质图件,只为找到最可靠的理论支撑;在和党的二十大代表谢利平聊天时,我看到她带领井站员工,破解生产难题,方气必争。
在他们心中,仿佛都有一束不灭的火花,这束火,是挑灯夜战的星光,是巡检路上的手电,指引着他们喊出共同的目标——一切为了500亿。
一切为了500亿!最终成为了我稿件的标题。
那一瞬间,时空仿佛发生了重叠。60年前,“一切为了70亿”,数万石油人以大地为床、星辰为灯,在巴蜀大地吹响会战的冲锋号角;今天,“一切为了500亿”,新一代石油人用更大胆的创造、更先进的技术、更顽强的意志,续写着新时代的能源传奇。从70亿到500亿,这不仅是产量数字的增长,更是跨越甲子的精神接力。
当我把这篇报道送到廖老手中时,他笑得很开心,嘴里重复着:了不起,了不起啊。500亿,这是他从未奢望的能源丰碑,就在他住满红村的第60年,巍然矗立。
我想起前辈曾说过的一句话:“油气勘探开发就是一场长征路,在看不见的雪山草地下,探寻着祖国最需要的能源火种。”
是啊,高质量上产500亿,就是要在党和人民最需要的时候开发一个气田、带动一方经济、造福一方百姓,这何尝不是一次能源长征?
当滚滚气流从地下奔涌而出时,我们清晰地听见:曾经的劳动号子与现在的保供誓言,共同铺就了这场气壮山河的能源长征路,而我们每一个人都手握接力棒,让石油精神的火炬炽热燃烧。看,前路漫漫,我们唯有接续奋斗,方能高峰之上再攀峰,越是艰险越向前!
经过激烈角逐,四川石油报社记者张寻获得二等奖
本篇文章来源于【四川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