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产业升级的核心动力。
7月21日,2025年生态伙伴大会在成都举办。此次活动由成都环境集团主办,以“创新引领,聚势共生”为主题,近300位来自政府、高校、企业、资本领域的嘉宾齐聚一堂,共绘生态协同新图景。
活动现场,与会嘉宾围绕推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深入探讨:行业专家解析产业“四化”转型方向及路径;成都环境集团发布“环境造”品牌矩阵与“三大强企”成果并释放了“立园满园”及“四化”机会清单;高校院所、企业等生态伙伴进行了圆桌对话、技术交流,并举办了生态伙伴合作签约仪式;成渝两地知名水务环保企业共同发起成渝环境联盟,进一步深化区域合作,共绘美丽中国新画卷。
PART 1
携手15家合作伙伴打通产学研用全链条
共同按下科技成果转化“加速键”
大会签约仪式现场,成都环境集团与15家单位分2次完成签约,标志着生态伙伴共促绿色发展的航船扬起了风帆。签约阵容颇具分量,涵盖清华大学、同济大学等顶尖高校,四川大学、电子科技大学、成都理工大学等省内骨干院校,及中环院中试科技发展有限公司、考拉悠然等行业新锐,既展现了科研与产业的深度对接,也凸显了生态伙伴联盟的多元格局。
根据规划,签约各方将迅速启动合作落地:与高校院所聚焦水务环保领域核心技术难题展开攻坚,同时计划在人才联合培养、学术交流研讨等方面拓宽合作维度,加速科研成果从理论到应用的转化;与伙伴企业探索在新能源、数智科技、零碳等领域的协同发展,推动技术与产业深度融合,共同挖掘生态环保产业的无限潜力。
“本次集中签约不仅是生态行业‘产学研用’协同发展的生动实践,更打破了科研与市场之间的壁垒。”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随着合作的深入,将为产业“四化”转型提供有力支撑,为“双碳”目标实现和生态文明建设积累宝贵经验,为绿色低碳发展注入源源不断的新动能。
PART 2
围绕“四化”打造36个环境品牌
探索点“绿”成“金”新路径
品牌是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象征。如何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打造更多叫得响的品牌?当前,国内市场潜力巨大,为品牌发展提供了广阔空间。大会现场发布了成都环境集团品牌矩阵。
据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环境造”品牌矩阵以资源化、能源化、低碳化、智慧化为脉络,涵盖36个子品牌,既是助力品牌强国建设的具体举措,也是对高质量发展路径的系统性探索。
“‘环境造’品牌矩阵关乎企业核心价值的传递、产业优势的彰显、市场竞争力的提升,更是连接技术硬实力与社会公众认知的关键桥梁。”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该品牌矩阵正探索点“绿”成“金”新路径,以系统解决方案的竞争力突破地域边界,为水务环保产业品牌化、规模化发展注入强劲动力,让生态“高颜值”变身经济“高价值”。
记者从现场了解到,“环境造”品牌矩阵中的“绿循未来”品牌,聚焦废旧金属与塑料瓶回收利用,通过先进技术每年可将约5万吨废旧塑料瓶转化为4万吨高品质再生塑料;“水源热泵”品牌用再生水玩转“节能魔法”,成都多座再生水厂已投用该技术,为超1.5万㎡厂区供暖制冷,预计年减碳3700吨。在建的交子公园项目,建成后将服务成都交子金融城河东片区约69万㎡写字楼和商业体建筑,年减碳约1.3万吨,大幅降低能源消耗。
值得关注的是,“智慧绿水”品牌深耕低碳供水,打造全国碳中和供水标杆,通过光伏发电、余压利用、能碳管理系统等技术有效降碳,借助高科技监测管网,提升供水稳定性;“沱源智水”品牌用智慧大脑守护供水链条,整合5000余个监测点及17万余用户数据,“从源头到龙头”实现全流程智能管理,树立了城乡供水一体化管理标杆,并入选四川数字经济典型场景,品牌效益辐射全国。
PART 3
年研发投入超8800万元
科技、制造、数字领域亮点备受瞩目
活动现场,三大强企成果发布,科技、制造、数字领域的众多智慧亮点备受瞩目。
如何让垃圾里“长”出环保好材料?厨余垃圾定向高效生物基产品转化技术通过定向发酵工艺,原本需丢弃的废弃物,被转化为可助力污水净化的碳源,实现了“油、水、渣”的全量利用与资源化转化。
地下排水管网“智能眼”如何防止城市内涝?排水管网智能感知设备有效解决了管网爆管、漏损等问题。最新迭代的第三代产品性能优于同类产品,节省约30%成本,可适应复杂场景,具备低能耗特性。目前,成都9100公里的市政污水管网已部署2200多套该设备,实现实时监测,大大减少人工巡检工作量,在夏季暴雨期间,为内涝防治提供了有力支撑。
这些成果的背后,是成都环境集团实打实的投入和突破:年研发投入超8800万元;水务环保装备突破性获取“一带一路”订单,传递“成都制造”影响力;新兴数字技术应用年节约用电超1180万度……它们不仅提升了生态环保效能,更为水务环保产业的现代化发展点亮了新路径。
PART 4
面向全球开放34项机会场景
三大产业园区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成都如何探索城市治理现代化新路径、推动绿色转型、建设“无废城市”?本次大会上,成都环境集团给出一份答卷——发布“四化”转型及“立园满园”机会清单,面向全球开放34项机会场景,携手生态伙伴共同推进绿色低碳产业转型升级。
这份清单是推动成都环保产业升级的“合作地图”与“创新引擎”。据介绍,“四化”转型聚焦资源化、能源化、低碳化、智慧化场景,旨在以科技创新、数字化转型、制造升级重塑环保价值链;“立园满园”则依托长安静脉产业园、淮州新城低碳环保科技园、绿色再生资源智慧产业园三大载体,通过强链补链打造产业集群高地。
清单中的具体项目正是这些战略方向的最佳注脚。例如,高效生物质碳源项目属“资源化”机会场景,建设包括原料处理、碳源生产、质量控制和示范应用等环节的完整生产系统,将果蔬、厨余、农林废弃物等有机质转化为稳定、高效的生物质复合碳源产品,满足污水处理中的碳源需求。
“四化”转型需把握 “技术锚点+场景驱动+制度护航” 三角框架,其核心在于通过智能化打通资源—能源—低碳的闭环链条,为全国提供“增长与减碳协同”的成都方案。
作为“立园满园”行动的重要实践地之一,长安静脉产业园入选首批近零碳排放区试点创建名单,已建成万兴环保发电厂、四川省成都危险废物处置中心、成都市医疗废物处置中心等19个项目,现目标为寻求生态伙伴,共同推动园区提质增效,实现园区年消纳固废530万吨,年碳减排量350万吨的目标,服务成都市“无废城市”建设。
“我们诚邀全球合作伙伴共同拓展技术边界,构建一批国内领先、国际一流的高端产业园区,不仅是要推动产业链的提质增效,更是希望能为公园城市建设与绿色低碳转型贡献力量。”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表示。
谈及本次大会对成都绿色发展的意义,德国国家工程院院士、西南石油大学碳中和首席科学家、天府永兴实验室首席科学家雷宪章表示,本次大会搭建了一个关键平台,共同聚焦四川省及成都市的核心绿色发展目标,凝聚各方合力,将有力推动成都生态环境质量的整体提升,具有深远的战略意义。
PART 5
携手20余家环保领军企业、科研机构
聚焦四大核心任务推动区域协同发展
在绿色低碳转型发展之路上,成渝双城如何握指成拳、深度融合?本次大会上,成都环境集团与重庆水务环境控股集团携手20余家环保领军企业、科研机构,召开研讨会,发起“成渝环境联盟”,以“共建绿色成渝、共享技术未来”为使命,打造全国领先的环保产业协同标杆。
据成都环境集团相关负责人介绍,未来将聚焦深化资源互通、联合科研攻坚、共建标准体系、建立长效机制四大核心任务,依托成渝产业基础与政策协同优势,探索应用场景置换、地方标准联合制定等路径,为推动区域协同发展、筑牢长江上游生态屏障注入系统性合力。
“成渝地区目前已经培育出了成都环境集团和重庆水务环境集团两大综合型的集团化环境治理公司。双方已经在垃圾焚烧发电板块迈出了携手合作的坚实步伐。”重庆三峰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相关负责人表示,双方还将在新技术应用、业务模式的提档升级方面加强合作、取长补短,共建共保美好环境,助力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
PART 6
聚焦传统环保水务产业转型升级路径
讨论构建“技术-资本-场景”三角驱动模型
从技术革新维度,对话聚焦城市有机固废高效转化、污水资源化利用等关键领域,探讨通过产学研用深度融合攻克“卡脖子”工艺,推动“碳污协同”技术从实验室走向工程化的路径;从产业协同维度,探索跨区域标准共建与应用场景共享机制,以成渝环境联盟为载体,打通技术互认、设施联通的绿色走廊;从资本赋能维度,讨论如何构建“技术-资本-场景”三角驱动模型,通过基金投资、联合研发、示范项目孵化,加速科技成果向新质生产力转化。
这场对话凝聚了行业共识:绿色转型绝非单点突破,而是技术革新、标准共建、资本赋能、区域协同的系统工程。当成都环境集团发布“四化”转型与“立园满园”机会清单,当成渝环境联盟迈出共建第一步,一条以科技创新为引擎、以开放共生为底色的发展路径已然清晰。
推荐阅读>>
成都商报-成都发布记者|林聪
成都发布编辑丨何梦里
点点♡,点点赞
本篇文章来源于【成都发布】